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PPT优质课件下载,共21页。
作者介绍
罗素(1827-1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渴望爱情
第一位:艾丽丝· 皮尔索尔· 史密斯
婚姻时间: 1894~1921美国人,结婚时罗素22岁,艾丽丝大5岁,此事遭罗素家人强烈反对,没有出席婚礼。1902年婚姻 出现问题,罗素移情别恋,1921年正式离婚,艾里丝对罗素感情很深,离婚后对罗素的动向仍甚为关注。
第二位:多拉· 布莱
婚姻时间: 1921 ~1934英国作家,女权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两人曾一同访问苏联和中国,回国后结婚,时年多拉27岁,罗素49岁,婚后生有一男一女,他们创办了学校,双方有一份可以允许对方发生婚外情的协议。两人感情最终还是破裂了。
第三位:皮特· 斯彭斯
婚姻时间: 1936~1952她是多拉雇的家庭教师,两人在这段时间产生感情,结婚时皮特26岁,罗素64岁,婚后生有一个男孩,她对罗素完成《西方哲学史》有很大贡献。1949年双方感情破裂,1952年皮特以罗素遗弃她为由与之离婚。
第四位:伊迪丝· 芬奇
婚姻时间: 1952~1970 (罗素去世) 美国人,结婚时罗素已经80岁了,伊迪丝照顾罗素直到他去世,这段婚姻带给晚年的罗素很大幸福。
追求知识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
随一战的爆发,罗素作为反战人士投身到写作、演说和组织活动中去。
1915年初,他写了一本反战的小册子《战争恐惧之源》,颇有影响。
自1914年英国参战到1917年底, 他一直为反战活动而奔波。他组织了“拒服兵役委员会”,并因一张传单而被法院判为有罪,并因此被三一学院解职。
1918年, 他因撰写一篇反战文章而被判刑入狱。
品味语言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内在联系。在这里,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人们于民于水火之中。
这两篇文章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文体:都是散文;议论性散文
语言:语言都很优美;长短句并用,注重抒情。
内容:都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主题都是关于生命的;都会教会我们我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命、绽放生命的价值追求。
这两篇文章又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关系?
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告诉我们生命为什么是永久的,而罗素的《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则是从如何达到永久的生命来诠释他对生命的理解。所以这两篇文章是互为注释,相辅相成的关系。
… … …
关键词:我为什么而活着PPT课件免费下载,.PPTX格式;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