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山水画的意境》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第一PPT
《山水画的意境》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金币0
限时特惠
金币19.9
素材版本PowerPoint2007及以上版本(.pptx)
下载类型免费下载
文件大小1036 KB
显示比例宽屏16:9
附件类型.rar
免费资源
已售 155

图片[1]-《山水画的意境》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第一PPT图片[2]-《山水画的意境》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第一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共25页。

合作探究

1.作者最后强调有意境还要有意匠,但是对于意匠,作者却没有详细论述。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试着分析一下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青翠袅娜;后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作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独具匠心,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2.请你结合第7自然段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3.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结合背景运用本文学到的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概括主题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

论证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指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接着围绕写情与写景,从长期观察、深刻认识对象和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获得意境;最后强调意境和意匠相结合,才能打动人心。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论述古诗中往往有很好的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的观点,举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例子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事例,充分地论证了寓情于景,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文章中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如为了说明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作者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来论证。此外,作者还多处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如将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与一位画家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画进行对比,阐明了长期观察对创造意境的意义,令人信服。

… … …

关键词: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免费下载,.PPTX格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